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布衣皇帝朱元璋向来杀伐果断,做事缜密谨慎,对于文臣武将,用之则取,用罢则舍,对开国功臣胡惟庸自然也适合这一原则,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胡惟庸呢?
且听有书君和大家分析分析原因:
一、皇权不可阻,相权必让道。
朱元璋要推行中央集权制,要把“权头”收拢来,自然要抑制相权。
而胡惟庸热衷权势,奉行的信条是:“宁可少活十年,休得一日无权。”
他独任首相七年,一手把持中书省。大小政务,生杀黜陟大权尽揽,而且不知进退,想在“关公门前武大刀”,挑衅皇帝的权威。自恃自己是个能臣,以为可以掩人耳目,大臣上奏的密折,他也敢私自拆封。
凡是对自己和盟友不利的奏折便扣押下来,不送达朱元璋手里,有些事务甚至不和皇帝打招呼,自己拍板,一声令下便处理了。
朱元璋心知肚明,看透不说破,但对于相权掣肘皇权,生杀予夺大权受阻他早已深恶痛绝,对胡惟庸的胡作非为嘴上不说,但已痛下决心,有朝一日必杀之,搬走丞相一职,让后世子孙一劳永逸。
欲擒之,故纵之。于是朱元璋对胡惟庸进行“捧杀”,故意去黄山避暑乐得偷闲,让宰相胡惟庸执政监国,送他一个用权的大好时光。
于是胡惟庸以为皇上对他宠幸有加,肆无忌惮剪除异己,对政敌毫不手软。还借探病为名害死了刘伯温,让自己大权独揽。
在朝堂上,一方面拉拢亲倍施以恩威,另一方而阴谋谋害政敌,把控朝廷,俨然一个新皇上。
朱元璋对于权术收放自如,从黄山回来便把“收权”做为首要事件来处理。胡惟庸挑衅皇权,朱元璋岂能让胡惟庸有好日子过?
二、胡惟庸结党营私,触了朱元璋逆鳞。
胡惟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势通天,讨好巴结他的文臣武将络绎不绝,胡惟庸恃宠而骄,自以为有皇上罩着,有恃无恐,拉邦结派。
吉安侯陆仲亨私驾驿车,被主张节俭的朱元璋一顿斥责,责令他到代县捕盗贼。胡惟庸见机与陆仲亨秘密来往,结成朋党。
胡惟庸为了强化自己权势,还芍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等接成盟友,朝中大多数老臣尽与他接交,李善长是他同乡,又有举荐之恩,胡惟庸也不忘与之接亲。
胡惟庸结党营私,排除异已,已经大有异心,对朱元璋的大明构成了威胁,朱元璋岂能让他的阴谋诡计得逞?
三、胡惟庸纵子行凶,滥用职权成了胡惟庸案导火索。
朱元璋欲杀胡惟庸久矣,苦于找不到时机。
多行不义必自毙。胡惟庸飞扬跋扈上梁不正下梁歪,小儿子胡长兴骑马纵横驰骋,从马上摔下,被马车压死,大儿替弟出头,打死车夫,被人告到朱元璋处,朱元璋要胡惟庸大儿抵命,胡惟庸以钱财赎大儿子的命,被朱元璋斥责:朝廷的法度何在?对于横行不法者,朕决不饶恕!
后来,胡惟庸与汪广洋左右丞相没有把城国使臣阳须文旦朝贺进呈表章以及大象等贡品向皇帝奏报,被朱元璋问责,于是胡惟庸、汪广洋及礼部堂官,一大帮子高官,一起下了大狱。
大家人人自危,于是告发胡惟庸擅权植党的种种劣行,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便开始彻查胡党。而且一查一个准,最后以谋反罪牵连三万多人论斩。同时,朱元璋立即废丞相制度,改为六部分理,一切大权皆归皇上手中。
“中国丞相终结者”胡惟庸被诛杀一点也不为过,他飞扬跋扈,专权独断,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只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己,时机一到,朱元璋便该出手时就出手,说到底胡惟庸的被杀是政治权术的牺牲品,是相权向皇权让道!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朱元璋不仅是一个布衣出身的成功者,也是一个喜怒无常、疑心很重的君王。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并称明初四大案。
胡惟庸是濠州定远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属于明朝开国淮西集团中的佼佼者。从元帅府奏差干起的胡惟庸,确实有过人的能力,才官至丞相高位。在历史上,胡惟庸位明朝建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文官,如何在勋贵武将众多的朝野,表现突出,是不容易的。胡惟庸则不然,既有油滑世故之处,也有当机立断的大将之风。在李善长的推荐下,终于坐上了丞相职位。正如刘基的评价: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
刘伯温与徐达作为话语权很大的功臣,对胡惟庸不屑一顾,觉得他文化水平低还不说,做人也太放肆,刘伯温甚至说胡惟庸是拉车的马儿,容易扯断缰绳。不过,在朱元璋面前,他遇事小心谨慎,逐步就博得了朱元璋的欢心和宠信。胡惟庸最终是以心怀异志和谋反罪名被杀死的,其实朱元璋确实不太厚道。朱元璋默许胡惟庸下毒害死刘伯温,最终又把这作为罪名之一。而且,有一个叫云奇的太监,拼死告密,拉缰绳从而阻止朱元璋进入胡家,说胡惟庸在家里布置士兵,打算谋逆。
胡惟庸性格上确实不知道约束,有一些骄横,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心生忌惮。但是罪不至死,也更不会造反。总之,胡惟庸案牵连甚广,株连无辜,成为朱元璋屠戮开国功臣的理由。
朱元璋派人究其党羽,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大批元勋宿将被杀,可谓是悲惨之极。而且,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解决了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写成了《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加强了自己的集权。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明建立后,一批与朱元璋长期征战的勋旧,多被封赏。当明王朝基业奠定,朱元璋始对王侯将相权势感到威胁。为加强皇权,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兴胡惟庸案。胡惟庸早年投奔朱元璋,洪武三年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又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任相7年,权势显赫,遇事多专断独行。牛人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同时被杀的一句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后又加胡似“通倭”、“通虏”和“谋反”罪,并不断牵连扩大。二十三年,又兴大狱,借口将明朝开国“勋臣第一”、韩国公李善长赐死,同案株连前后被杀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又作《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乘势下诏取消中书省,罢设丞相一职,“事皆朝廷总之”,加强了专制集权。
胡惟庸案发于洪武十三年。
胡惟庸是初起兵占领和州时的帅府幕僚,和李善长是同乡,又结了亲。因李善长推荐,洪武三年,胡惟庸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六年七月,拜右丞相。
中书省综掌全国大政,丞相对全国政务有专决之权,统帅百官,只对皇帝负责。如果皇帝是一个只顾嬉游娱乐不理国事的皇帝,就不会与胡惟庸这样的大臣发生严重冲突。我们知道,朱元璋不仅不是,他还是开国皇帝。
胡惟庸不仅干练,而且有魄力,有野心,在中书省里时间又很长,大劝在握,威福随心,十年宰相,门下自然结成庞大力量。
朱元璋起于乡野,苦战数十载,建立明朝基业,勘为古今罕见之明主圣君,大权平白被人分去一大半,心理自然很不平衡。
这两个人性格相同,都刚愎自用,都好揽权,都独裁,多年的争执,摩擦,各不相让,最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公开化了。
李善长小心怕事,与朱元璋冲突不大。刘伯温自知性情耿直,不做丞相。汪广洋碰了几次钉子,被赐死。中书官有权的杨宪被杀。胡惟庸任期最长,冲突最厉害,被杀后朱元璋取消了中书省,皇权兼任相权。
胡惟庸被杀是大屠杀的一个引子,公布的罪状是擅权枉法。自此后朱元璋要杀大臣,就拿胡案做底子,随时加进新罪名。
朱元璋可远不止杀了胡惟庸。
在太子朱标生前,开始杀的是不遵守他的律法贪赃腐败的,以及觉得分走了他的权的大臣,其中胡惟庸就是典型。后来杀的是觉得有可能甚至只是有能力在他死后威胁太子朱标的臣将。光胡惟庸一案就杀了三万多人。
等太子也死了,他决定传位太孙朱允炆的时候,原本计划留下辅佐太子朱标的臣将又被纳入了屠杀的范围,蓝玉就是典型。蓝玉一案又杀了一万五千人。再加上空印案杀的数万人。整个大明朝洪武年间,不要说打天下的功臣,就连普通的各级官员也都杀了不止一遍,能善终的寥寥无几。最严酷的时候,以至于朝廷官员每次上朝都要和家人挨个诀别,要是能平安回来就会举家欢庆又多活了一天,那是真正的官不聊生。
要说朱元璋也真是人杰,如此残酷的大规模屠杀手下的文臣武将,所有人都只有引颈待戮的份,要是搁其他朝代,早就被下面的人合起伙来杀掉了。
诗者,文体之精华,感人之短语也!风骚文人多喜之,触景生情,由感而发,挥笔而成诗文。古诗以盛唐时为最著,流传千年而不衰。古人写诗需时长短,已不可考,只能凭想象。我认为写诗,灵感来时,文思如泉涌,分分钟可成原诗,然后推敲之,修饰之,即可供品鉴欣赏矣。我认为一首好诗,能象人一样,有灵魂,有思想,经受得时间考验,应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作诗若只追求平仄工整,追求花鸟鱼虫的小意境,语句虽好听,恐不能流远矣!凡吾友者察之。
问题: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前言
和现代人写文章一样,当然作诗有快有慢,老街列举几个写诗快的人,大家比较一下,看看谁做诗快
一、曹植百步成诗与七步成诗
1、死牛诗百步写成
《太平广记》记载了曹植作诗的故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这个典故出于《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听着应该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一起出游,看见两头牛打架,其中一只被挤落井中而亡。于是曹丕下诏让曹植作《死牛诗》说说这件事,但是不能用牛、井、斗、死这几个字。时间是马行百步以内,“加斩刑”。
没想到曹植策马而行,没有用100步就写完死牛诗了: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2、七步写成的煮豆诗
在这一段话后面还有一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就是著名的七步诗: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说》)
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七步诗却不太一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成诗,快不快?刀架在脖子上,不快也要快。
这首诗押的是入声:汁、泣、急。在后来的平水韵中这三个字都在入声十四缉中,可见隋朝陆法言他们编制的《切韵》大多是总结时人的口音而来。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曹植逃过一劫。他终于在黄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过曹丕儿子继位以后,对于这个喜欢毛遂自荐的亲叔叔依然不敢重用,6年以后曹植在忧郁中病逝,终年41岁。二、王勃 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的王勃也是快手,不仅仅是作一首小诗,而是做了整篇文章,据说都是王勃即席而作。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本来人家都督准备让自己女婿露脸的,没想到被王勃搅了局。如果说王勃不是宿构,真是现场作出的话,真是天才中的天才,不过老街不太信。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章结尾处也有一首七言的古体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不是七律啊,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前四句仄声韵,后四句用平声韵。
三、李白 醉酒诗百篇
说道作诗,怎么能少了李白呢?杜甫有诗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据说唐玄宗和杨玉环在赏花时,派人叫李白来写歌词,唐李浚撰《松窗杂录》记载:
(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李白来了之后,援笔立成,写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四、李涉 遇贼
《全唐诗》题下记录了李涉遇贼赋诗的故事:
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遂赠诗云云。
李涉过九江遇到强盗,没想到这是个有文化的贼,听说是李涉博士,绝顶把劫财劫色改为劫诗了,给我写诗诗就放你走,于是李涉写了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五、温庭筠 八叉手而八韵成
晚唐诗人温庭筠是个奇才,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此人诗词文都是高手,经常作枪手替人考试。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记载:
﹝温庭筠﹞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在唐朝时,考进士要考诗和赋,赋是律赋,律赋格律形成于唐文宗大和年间,一般以四言二句八字为韵立意,八韵要求依次四平四仄。据说温庭筠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诗是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 ,作赋如此,作诗速度也不会慢,估计还可以少叉两次手。
六、苏东坡 赠李琦
东坡先生也是一个快手,记得他当年从知制诰的位置退下来,另有一人代替他为皇帝起草文书,一日写罢,词人问身边人,我的水平和苏轼比怎样?旁人说,文章都写得很好,只是苏轼写得快多了。
宋周昭礼《清波杂志》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妓侑觞,群姬持纸乞歌诗,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後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
这里记载了一个苏轼当堂作诗的故事,诗人当场吟出的诗,未必是现场作成,很多是预先构思准备好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 王粲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上面说王勃《滕王阁序》是完全现场做出的,您信吗?相对来看,东坡赠李琦的现场作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
七、秦少游对客挥毫 陈无己闭门觅句
秦观字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陈无己(正字是官名)就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陈师道,最擅长做诗。
秦观死后,黄庭坚有过一首诗,《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其八》,提到秦观和陈师道作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在同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黄庭坚眼中,陈师道的作诗速度是远远不如秦观的。前两句说二人作诗的特点,后面说两个人一个穷,一个苦,当时秦少游已经在滕州去世。
黄庭坚说:秦少游能够对客挥毫,可见比“闭门觅句”的陈师道快得不是一星半点。
八、黄巢五岁吟诗
还有一位作诗快的,五岁就可信口而出: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贵耳集》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记载,黄巢五岁的时候,看到爷爷和爸爸写《菊花诗》,爷爷还没有做出的时候,黄巢信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把他爹吓了一跳,赭黄衣是皇帝才能穿的衣服,你小子这是要造反呀?准备狠揍他一顿。这时候爷爷说话,我的孙子还小不懂事,不知轻重,可以让他在作一首嘛,于是黄巢又吟了一首,估计老爷子听完后能吓出一身冷汗来。
黄巢五岁的这首诗就可以看出他的反骨了。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过这个故事估计也是后人瞎编的,诗可能是黄巢的诗,说是他五岁的作品不可信。
结束语
古人作诗有快有慢,真正的佳句信口而出不易,很多诗创作时间非常长,例如贾岛说过他的《送无可上人》三年才写成: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的颈联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写出此联后,感慨地写了一首绝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老街味道
短一些的张口就来,称之为“口占”
再长一些的一挥而就,比如那篇《滕王阁(序)》
再长一些的需要些许思考,比如曹植《七步诗》
再长一些的需要一点时间,比如重大节日的应制诗
一般而言,在应酬环境中,都是“略作沉吟,挥笔而就”,当然这种诗的成色要差一些,典故要多一些,所以整体水平LOW一些。
如果是纯粹的个人创作,数月和数年是常有的事(比如贾岛),哪怕我这种如屁如屎的打油人也有一句将近三年没有想出合适的句子了,就那么一直搁着。
我们查阅古诗词时,经常会看到“另一版本作‘某’”等字样,就是说这一首诗里的某一字或某一词各个版本异在差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有三个版本,而杜甫的排律《寒雨朝行视园树》高达七个版本。
除了转抄有误,印刷有误,以及后人故意更改以外。作者本身对诗词的不断修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白居易“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将自己的新作,前作不停地改来改去。
这个时间可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古代文人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是“立言”的一部分,诗对于作者而言,不仅是“言”,更是“志”,亦是“情”。所以他们在年老时会将自己从前的作品细细整理,然后逐一修改。
当然,也有不改的。比如杨万里,将自己之前的万首诗作付之一炬,因为他认为当年的诗是错的!
真汉子!
怎么说呢,大多数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诗作,难有佳品。毕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灵感突袭,文昌附体。何况在写的时候就不大想写,比如宋朝各种应酬,各种酒局,各种送别迎宾都要写诗。
很累的!却又不得不写!所以用上典故一挥而就并不难。
不是每个人都是写诗如喝水的李白,也不是“老去诗篇浑漫与”的杜甫。
诗者,即兴而发,一气呵成。若有停顿,气韵皆无,也只不过文字堆积而以。运用当时的气场,当时的意境,当时的灵感,激情勃发,即在电光火石之间,一挥而就。若气场一失,意境一散,当下灵感全无。词诗,书法作品等,这些皆是不可复制的。只为那一个时空点而生发。当然要有好的作品,当有好的文字功底。一朵莲开,全凭根茎间蕴藏深厚养份。为了那一时绽放,根茎叶却在努力寞寞无闻的努力劳作了许久。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含藏着作者无尽的心血。只不过时借助当时意境发挥出来而以。作一首诗不须很长时间,但有能力作出一首好诗却要积淀很长时间。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土浇水,辛勤的培育,阳光雨露的滋润。就像枝头绽放的一朵朵美丽鲜艳的花儿,全凭底下那此根茎叶的扶持才能不失底蕴。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创作周期的问题。这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完成作品的时间也会不同。
第一,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关系到了作诗的词汇运用,胸无点墨的人直接可以洗洗睡了。
第二,对于诗歌体裁的驾驭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毕竟不是每个诗人都是通才,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体裁。这就看个人对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准确拿捏和运用了。运用的越熟练当然出成品也会越快。
第三,外部环境对作者情绪、情志的影响,也会造成创作时间的差异。比如说有人支持或有人捣乱,完成一件事的时间肯定不同。
第四,作者灵感的强度和创作冲动的大小,也会影响作者完成作品的时间。这对作者移情入景,炼字成诗,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神来之笔也大多来源于此。
总而言之,一首诗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的变数,都可以影响作品完成时间的长短,快慢。这只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单一构件。一首诗是否能被读者接受并喜欢,是不只以快慢论优劣的。
俗话说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好饭不怕晚” 也都是很普遍的规律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足彩网首页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比分网球探足球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2023年中国足...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天津体育频道5套...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四分之一决赛赛制...